劉一瓊 劉金松
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,“智慧社會”被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,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。智慧社會包含哪些重要內容?和以前提到的智慧城市有何不同?智慧社會的建設又將帶來哪些影響……或將成為行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內容。
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,要將加強應用基礎研究、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作為建設“科技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網絡強國、交通強國、數字中國、智慧社會”的有力支撐。其中,智慧社會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,甫一提出,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。
從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 科技驅動和生態協同
在探討智慧社會之前,不得不提到智慧城市。兩者雖然都由科技驅動,但在構成要素、運行機制、系統協同上有著明顯不同。
智慧城市是信息化、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的產物,是用信息和科技手段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交通擁堵、環境污染、要素資源緊張等“城市病”的重要舉措。
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IBM公司提出,其主旨是希望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、分析、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,對包括民生、環保、公共安全、城市服務、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,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。
智慧城市理念一經提出,在全球眾多國家和城市得到了響應。2009年,美國愛荷華州迪比克市宣布,建設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。2010年,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未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,明確提出要走“智慧增長、包容增長、可持續增長”道路;中國、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出臺智慧城市建設計劃。
中國雖然不是最早實施智慧城市建設的國家,但得益于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及在公共建設中的執行力,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。據統計,截至2016年6月,已經有500多座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,其中副省級以上的城市占95%,地級城市超過了76%。以在建智慧城市的數量來看,中國已經是智慧城市建設大國,成為世界智慧城市創新的主要試驗場。
智慧社會概念的提出,不僅是對智慧城市外延的擴充和內涵的提升,更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,為經濟發展、公共服務、社會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標。
首先從覆蓋范圍上來看,智慧社會涵蓋范圍更廣。智慧城市選擇的切入點是以城市為核心,其運行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均是城市。事實上,隨著互聯網連接范圍的擴展,將更多區域納入智慧服務范圍的能力在提升、成本在下降。以沈陽建設的“智慧社區”為例,就是通過互聯網的連接,實現了對城市社區、涉農社區全覆蓋。
未來,“智慧”的生產、生活、服務不僅僅是解決城市所需,也將在農業、農村的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,智慧鄉村、智慧農業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村的生產、生活效率,也將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。
其次,從運行機制上來看,智慧社會將更側重多中心的創新系統驅動。相較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的政府、企業、居民的互動機制而言,智慧社會更強調在科技支撐下創新系統的協同。生產、生活、治理、服務將更有機地形成為一個整體。某種程度上而言,智慧社會是在政府提供智慧平臺、標準的基礎上,由企業、機構、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、智慧企業、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。
在智慧社會的體系下,社會創新系統將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分布,社會創新系統的每一個環節,都可能成為某一項智慧功能的發起者。這種去中心化的體系,將產生更為強大的創新動力和勢能。以共享單車為例,正是從企業端發起的一項社會創新,最終帶動了整個交通體系的變革,提升了交通效率、完善了交通體驗。
最后,從規劃布局上看,智慧社會更強調頂層設計、基礎數據的互聯互通。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,各個智慧城市之間由于其標準不統一、建設側重點不同,在一個城市享受智慧的居民到了另外的城市,同樣會遇到“不智慧”的難題。
而智慧社會的目標則是從更高的愿景提出了未來建設的頂層規劃,更強調整個社會基礎數據、標準、技術的共建、共享。未來的智慧社會將不再是某一城、某一領域的構造,而是要讓智慧服務深入到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總體來講,智慧社會是指基于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和規則,社會各界積極參與,有效利用前沿科技,從而形成基于智能和數據的生產、生活、治理循環驅動的創新社會形態。
數字經濟成新動能 政府加快數字轉型
2017年是我國正式接入互聯網的第23個年頭。在這23年里,科技與城市、社會和國家緊密結合產生的影響力,已經遠勝從前,并在全球形成了廣泛的影響。
中國通過手機進行第三方支付的比例占交易總量的75%,遠高于美國的20%;摩拜單車在全球9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投放和運營著超過700萬輛共享單車,全球用戶超過2億,每天提供超過3000萬次騎行;60%的醫療微信公眾號提供了掛號、電子病歷查詢、診間支付等移動醫療服務……科技帶來的數字紅利無處不在。
隨著數字技術、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等發展,個人的行為軌跡、工廠的生產線、城市的基礎設施、商業服務等領域都越來越多地被記錄到手機傳感器、互聯網或私有云上,我國進入了數字化時代。
截至2017年6月,我國手機網民已經達到7.24億人;預計2020年中國數據總量將達到8.4ZB,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4%,將成為數據第一大國和數據中心。如此海量的數據必然會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,經濟增長、就業增長、服務改善很大程度上都將通過數字化創造出的附加值來實現。
當前,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工業4.0,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升級。大規模的制造業基礎,為推進工業4.0、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試驗、推廣環境。
以紅領、海爾、三一重工、寶鋼、長安汽車為代表的一批創新性工業企業,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三一重工通過騰訊云,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30萬臺設備連接起來,能夠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。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,三一重工能夠遠程管理設備群的運行狀況,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、24小時內完成,還大大減輕了庫存壓力。
據騰訊研究院測算,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,其體量占到中國GDP30.6%的比重,帶來280萬新增就業人數,成為中國創新增長的新動能。
縱觀英國、美國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亞等國家政務的發展歷程,近兩年均將移動政務作為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推進。我國借助移動互聯的先發優勢和天然的用戶基礎,政務服務在移動端的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。
目前,“兩微一端”已成為各級政府開展政務工作的普遍標配,位置服務、移動支付、人臉識別、區塊鏈、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集成應用,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的效率和市民滿意度。
2016年,全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達到2.39億,用手機繳納交通罰款、生活繳費、掛號預約、參與社會治理等已成為生活常態。例如全國有超過2400萬的用戶在微信上查辦交通違章;而使用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獲取政務服務的用戶總量已超過3.1億。
如果說服務移動化解決了公共服務的第一個痛點,壓縮連接層級、流程扁平化則是科技賦予政務服務的第二個價值點,這使得政務服務的效率較PC互聯網時代有了本質改變。而治理模式從單一的線下管理轉為雙向互動、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社會協同治理轉變,同樣也是科技對社會治理模式的賦能。
新技術帶來新突破 智慧社會發展新趨勢
互聯網,尤其是移動互聯網,已經像水電一樣成為普惠化信息基礎設施,推動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聯演變。在購物、點餐、理財、社交等線上場景基礎上,機場、超市、專賣店、景區、電影院、醫院甚至是路邊小攤、菜場等線下場景近兩年也在快速數字化。
2017年10月2日,故宮正式邁入“博物館全網售票”時代,網絡購票或現場掃碼購票方式全面取代售票窗口。全網售票的施行不僅將購票等候時間從原來的人均15分鐘降低為5分鐘,還杜絕了黃牛倒票現象。
未來隨著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技術不斷成熟及應用,人們的生活方式必將迎來更大的突破和變革。
智慧社會的未來不會只停留在科幻小說里。號角已經吹響,智慧社會的概念會加快形成共識并在各個領域落地,總體將呈現以下四大趨勢:
第一、進入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時代。
每一次自動化革命都會帶來顛覆性的變革。第一次革命由蒸汽動力驅動,第二次由電力驅動,第三次由計算機技術驅動,第四次則由人工智能所驅動。未來,人機物將互聯融合,數字社會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簡單映像,而將成為人類社會新的發展空間。AI記者、數字工廠、機器人律師、沃森醫生等預示自動化將滲透擴散到新聞媒體、制造、法律、醫療等整個經濟社會中,帶來比傳統領域更多的發展動力。
第二、觸發形成萬億元級的市場生態。
科技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面爆發將創造一個萬億元規模的市場。據美林銀行最新研究預測,未來10年,全球城市化將推動智慧城市市場保持年均18.8%的增長,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540.6億美元擴大到2026年的3.5萬億美元。
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,需要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。未來,政府部門和企業、大中型企業和初創企業將在各個層面進行緊密合作,做大共同利益“蛋糕”。在國內外智慧城市眾多落地案例中,生態鏈打法已經初見成效。
例如,通用電氣新能源業務公司Current、AT&T、英特爾加初創企業的生態鏈模式先后參與了圣地亞哥、亞特蘭大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。Current提供照明方案、AT&T負責建設LTE網絡支持傳感器的連接,英特爾負責將處理器內置在LED燈具內,初創企業ShotSpotter、CivicSmart則負責停車等具體應用的開發。
第三、智慧能源、建筑、政務、安防將迎來發展新機遇。
智慧社會的建成涉及建筑、政務、交通、能源、醫療、教育、安全、環境、水資源等眾多垂直領域,并表現出了不同的熱度。各國對節能減排的剛性需求,將推動各國在技術上尋求突破,加快數字化和新技術在現有能源基礎設施中的整合創新。
據悉,中國,法國、英國、美國、德國,印度和西班牙等國家近兩年部署了大量的智能電網技術。相比其它部門,智慧建筑盡管仍處于新興階段,但受益于智慧家居理念和成本下降的驅動,更多的傳感器將在樓宇自動化和樓宇管理系統中被部署,智慧建筑呈現出加速度的特點。政務、安防作為政府強力主導的領域,將從技術應用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。
第四、數據價值和數據摩擦并存。
科技能夠幫助城市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。從能源效率到交通阻塞,再到幫助無家可歸者找到住所、減少公園犯罪,技術應用和數據共享帶來的價值越來越大,反過來又會產生新的海量數據。IDC(Internet Data Center,互聯網數據中心)預測,到2025年,全球數據將增長到今天的10倍以上,更重要的是數據的復雜性也將呈指數級增長。
另一方面,不論是機器學習的新進展還是應用系統的新突破,智慧城市建設對實時、完整數據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。實際上,城市數據因各種各樣的目的而在不同環境中采集并測量,在很大程度上是沉寂和分散的。要想將這些數據連接起來,因數據主權、隱私保護、數據安全、數據流動規則帶來的摩擦無可避免。從自動駕駛、基因改寫到火星移民,這些未來的愿景縱然令人興奮,但其實現的過程可能因為上述挑戰而慢下來。(來源:中國建設報)